第一千零一十三章:钱钱钱 (2 / 2)
热度小说网rdshuku.com
金濂所说对,虽然说经历了土木一役,但是,大明立国至今,至少对内来说,控制力还是很强的。
所以,这个时候清丈私垦田,整饬军屯,并不算是太大的难事,只要朱祁钰这个皇帝决心够强,愿意给予兵部,刑部,都察院等衙门足够的支持,在执行上并不算难。
如果说,这道政令要是放在隆万之际,想要推行,就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儿了,以张居正改革为例,就算不谈他为了改革所做的种种积淀和准备,单说改革本身,他就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,而且,到了最后,也未能功成。
这中间的原因复杂之极,但是归根结底,一是因为时间越久,各地的乡绅官员利益勾连越深,势力越根深蒂固,二是因为,朝廷内部问题丛生,对地方的控制力渐渐薄弱,一增一减之下,想要改革,必然是难上加难。
所以,虽然这次收回了这么多的军屯田土,而且只花了仅仅一年的时间,但是,这并不代表,朱祁钰的能力有多强。
相反的,这个时候更应该担心的,是后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。
清丈田土,赎买划归回军屯,只是第一步,只要决心够强,并不难做到。
真正困难的,是如何让军屯恢复正常的运转,或者说,这些田土所获,不会再通过种种方式,被仕绅和边将重新收入囊中,而是能切切实实的回到朝廷手中,用在官军的身上。
沉吟片刻,朱祁钰目光转向一旁的陈镒,道。
“此事,第一要落在都察院的身上……”
“如今朝廷对于军屯的运作,已有章程,该收回的田土,也皆已收回,一切过去沉疴,皆已清除,不再有经年累月而成的痼疾。”
“因此,各官员,武将只需谨守本分,按照朝廷章程办事便可,都察院监察百官,当加强力度,以防有人徇私舞弊,欺上瞒下,再有侵占,隐没军屯,欺压佃户之举。”
“吏部?”
底下一众大臣都在认真的听着,因此,朱祁钰刚一出声,王文便立刻上前道。
“臣在。”
于是,朱祁钰道。
“此番整饬军屯,之前转迁试职的诸多御史,可加紧考课,如若在此次整饬军屯过程中,表现勤勉,立下功绩之人,准予解除试职,其余人等,视其情状予以转迁或重选。”
“除此之外,边境各处,另增屯田御史五名,专司军屯一事,具体的章程,加上对试职御史的考课,这两件事,吏部会同都察院商议之后,向朕回奏。”
为了整饬军屯,吏部曾经选授了一大批御史,补充到科道当中,如今事情了结,这些人的去向,自然也该有个定论,这本是应有之义。
但是,增加屯田御史,就是意外之事了。
不过,既然天子金口玉言,并非是在征询他们的意见,王文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异议,当下,便和陈镒二人上前拱手道。
“臣等领旨。”
“除了都察院之外,此事户部和兵部,也需再上心些。”
朱祁钰摆了摆手,示意二人起身,随后便将目光放到了于谦和沈翼的身上。
“如今军屯虽被收归,但是,耕种的仍旧是原来的百姓,这与朝廷设屯戍之意不符,所以,如何让边军重归屯戍,又不可影响百姓生民之业,这亦是重中之重。”
“此事,户部联合兵部,也需尽快拿出一份章程来。”
话音落下,一旁的沈翼顿时变成了苦瓜脸。
这可不是个好干的活儿……
如同天子所言,军屯本质上,是让官军自给自足,按照地区,防卫任务的不同,部分官军屯种,部分官军戍守,二者相互轮换,最大限度的减轻朝廷的财政压力。
如今军屯废弛,渐渐全盘依赖于朝廷,所以,天子痛下决心要整饬军屯,现在军屯是清丈清楚的,该收回朝廷的,也都收回来了。
可是,为了保证普通佃户的生路,大多数的田土,并没有回到官军的手里,所以,这势必是要继续改革的。
但是,问题就在于,天子既要重归屯戍,又要解决这一大批百姓的生计,这不典型的既要又要嘛……
而且,要说这在场的这么多人当中,现如今最发愁的,就是沈尚书了。
整饬军屯,是利国利民之举,但是,就拿边境来说,按例赎买的田土,足有四万四千余顷,兵部那边的结果还没出来,但是可想而知的是,只会更多。
这么一大笔钱,要从户部来出,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。
因此,踌躇片刻,就在于谦打算上前领旨的时候,沈翼到底还是硬着头皮上前,道。
“陛下,臣知军屯归戍乃是要事,但是,眼下国库已经要见底儿了……”
说着话,沈尚书好好的给天子算了一笔账。
“……边境各处,京中勋贵之家,各处宗室主动呈报的田土,按照朝廷章程,均需赎买,如今边境各处还好,按照陛下旨意,为保边境安宁,四万余顷田土,有三万余顷,皆已进入赎买。”
“但是,各宗室及京中勋贵之家,却仍旧搁置着,朝廷对外说,是账目庞大,尚未整理清楚,但是实际上却是因为,国库如今银两已然不足。”
“如若此事不能解决,想要将收归的田土重归屯戍,恐怕十分艰难。”
“而且……”
抬头扫了一眼在场的其他大臣,沈翼叹了口气,但是到最后还是不得不开口,道。
“陛下明鉴,这两年朝廷工程不少,虽然自从地龙翻身后,陛下已然下令停罢诸工程,但是,朝廷仍旧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,这两年之所以能够宽松一些,有大半缘故,都是因为陛下重开互市。”
“然而,如今草原内乱,和各部的互市时断时续,转过年来,等兵部这边整理得当,赎买之事便迫在眉睫,此事该如何解决,臣思之良久,却始终不得良法,如若再不解决,恐怕后续推行大政时,便不得不停滞了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