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度小说网rdshuku.com

拿什么来疏导?

“吾皇圣明,然前车之鉴,后人不可不顾虑啊。”

郑玄的反对很温和。

对于郑玄温和的反对,刘备将自己方才的看法中最关键的一点拿出来详细的讲解。

即做大蛋糕,跳出大汉十四州这一亩三分地,全力向外开拓,寻找更多适合生存和繁衍的土地。

也就是说,大汉第三帝国的国策,应该是外向型国策,走外向型道路,而不是局限于这一亩三分地。

“他们的视野局限于神州大地,局限于那些已知的地方,却没有发现天下之辽阔,还有更多更多没有来得及发现的地方,当年大汉开拓西域,我想多少就有这方面的想法。

西域往西,有安息,有贵霜,再往更西边,还有传说中的大秦国,往南,有身毒国,往东有辽东之地,越过大海,还有传说中的倭国,那些地方有人,有土地,为何不能作为开拓封赏之用?

咱们汉人自古安土重迁,这个道理我是明白的,但是我想的是,既然神州大地已经无法满足我们,一两百年就要因为内部矛盾而崩溃,为什么不能更往外走呢?”

郑玄显然没想到刘备会提出这个问题,他略一思索,就想到了这个问题的漏洞。

“陛下,臣以为,先人不是不想走,而是走不出去,路太远,太险,危险太大,冒着生命危险走出去,还不知道能得到什么,万一身死他乡,成了孤魂野鬼,如之奈何?

对于国家而言,付出太多而得不到回报的东西,又如何能维持人之贪念所需呢?届时往外走走不出去,内部又没有更多东西可供分润,大汉还是要步上先秦的老路。”

郑玄说这话的时候多少就有点苦口婆心了。

但是刘备并不认同这种固步自封的观念。

“郑尚书,此言我不太认可。”

刘备摇了摇头:“现在咱们都知道冀州河北之地是膏腴之地,益州川蜀之地也是膏腴之地,中原青徐兖豫是膏腴之地,但是数百年前,周武王克殷商建国之时,可不是这样的。

我读史书可知,在当时,河北也好,川蜀也好,青徐也好,也都是蛮荒之地,遍地毒虫猛兽,遍地蛮夷野人,而现在为什么会成为膏腴之地?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先人从当时的关中、雒阳之地走了出去。

武王封邦建国,安排贵族子弟和有功的大臣前往各地分建封国,后世包括战国七雄在内的诸多国家在最初建国的时候,很多国家甚至连一座像样的城池都没有,遍地都是野草,沼泽,树林,还有荒蛮野人。

他们是怎么做的?从第一代国君开始,刀耕火种,那是真正的刀耕火种,用刀和蛮人争夺土地,用火烧毁杂草、树林,获取耕地,然后一点一点排水、开垦,播种,除草,如此反复数百年,才有今日之膏腴之地。

诸位也都知道,周室传承八百年,周天子御极天下八百年,而秦一统天下之后不过十几年,大汉一统,若无光武皇帝天纵之才,恐怕也没有如今的四百年,为什么秦和大汉都不能长过周室呢?

我认为,根源就在这里,周人敢于开拓,敢于分封,敢于进取,敢于冒着天大的危险一代又一代人的向外开拓,终于把蛮荒之地变成膏腴之地,满足了王室贵族和民众的需求。

而时至今日,我们享用着前人的遗泽,享受着前人奋力开拓留下来的财富,却忘记了前人的开拓精神,看到大海则退缩,看到草原则退缩,看到荒漠则退缩,看到瘴气则退缩。

畏畏缩缩,只知在这一亩三分地上反复征战、掠夺、内斗、自相残杀,最终结果呢?秦崩灭只有短短十几年,大汉前后两次危机,勉强延续至今四百年,哪有周室御极天下八百年的风范?

敢于开拓,则至少八百年,囿于原地,至长四百年,短,则十几年,二者之间的差距如此之悬殊,难道诸君看不出来吗?郑尚书,难道你也看不出来吗?”

拿其他的事情来说,郑玄还真不带怕的,但是用这个享国年限来说,还真有的说头。

要是再把这套理论往上一套,得出来的结论还就真是那么回事。

人家开拓进取,不断获取更多地盘来做大蛋糕,不断有的新的利益到手能够缓和矛盾,于是就算是混乱,就算是春秋混乱战国争雄,那也能撑到八百年。

至少是名义上的八百年。

要是不开拓进取,就在这一亩三分地不断内卷,再怎么精耕细作,最长也不过大汉至今,最短的话,那就要参考秦朝一统之后了。

难道说,还真是这个道理不成?

郑玄无法提出更有效的反对意见,但是他还是对刘备所提出的前景感到忧虑,认为一味的向外拓展,万一不能及时获得较大的利益,还会造成较大的伤亡,那么影响也会非常之大。

而且这个政策搞不好,就可能会陷入到【国虽大、好战恒亡】的地步。

“陛下,国虽大,好战恒亡,您的策略一旦控制不好,极易陷入这样的误区之中,为后人所误解,带来的问题可能比现在更多,您不做更多的思量吗?”

刘备听后,沉思片刻,缓缓摇头。

“好战当然是有问题的,但是我等并非是好战,而是为了通过战争获取更多生存的土地,并非是为了战争而战争,二者有完全不同的意义,我认为不能简单的套用古人的话语。

既然知道前面的路走不通,那么对于未知的路,就应该去走走看,走成功了,万事大吉,走不成功,也能让后人多一点经验,一味的走前人走过的路,是没有意义的。”

郑玄听后,也没什么好说的了。

他无法反驳刘备提出来的概念,同样,他也知道这个事情最终还是刘备拍板。

既然如此,顺了他的意思也没什么不可以的,不是吗?

于是这部分的内容就按照刘备所说的进行记载,为这一段法家思想的运用添砖加瓦,给他们直接援引了周武王时期的案例。

顺带着提了一下姜太公和周公这种上古大贤人物,以增加这一段论述的可靠性。

接下来,刘备还提出了对道家因循思想的欣赏和对墨家机巧之术的欣赏,同时批判了道家的机心思想和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,又把儒家关于奇技淫巧的论述拎出来,三方面一起鞭尸。